close
中文的沙龍一詞,其意涵與所象徵的階級性格皆已扭曲,再者十九世紀末沙龍形式已經式微,此時的巴黎已形成以嚴肅音樂會為主流、專注於藝術探討的環境,如前面提到的民族音樂協會音樂會與柯隆內等管弦樂團的興起,而音樂作為社交環境的陪襯,則已轉移至大歌劇與輕歌劇。而這時的歐洲,以維也納為例,無論是音樂會或是歌劇,提供上流社會社交所需仍為其主要功能,而仿自巴黎的沙龍,亦以上流社會年輕男女的社交場所而大為風行,這種沙龍更接近中文沙龍一詞予人的印象。

音樂之於沙龍,是交談的延伸,或說是無言的交談,演奏家與聆聽者之間透過稍縱即逝的樂聲、也透過輕柔的眼神與姿態、私密的對話著,音樂或是一闕朗誦、一齣故事,總有打動人心的劇情歷歷在目。

酷愛李希特之人的感動約末如是,李希特是個富有沙龍天賦的演奏家,他總讓聽眾陷入一種幻想,彷彿依偎著他的膀臂與之一同擺盪。半世紀前的東歐大師則更具有渾然天成的沙龍氣質,誰不曾在帕德瑞夫斯基與索佛尼茲基的琴聲裡感受到分享秘密的親暱、被勾起青春與愛情的追憶與感嘆?

相對的,巴黎音樂家拜文化環境的優勢,得以在相當早期就投入了一種音樂主導性更強的活動形式中,從而遠離了沙龍圈子,十九世紀中葉以降,重要的法國音樂家與沙龍的連結已微乎其微了,這是我想說的另一段故事。

以沙龍風格來試圖想像或描述法國音樂家是非常不恰當的,無論這沙龍的意涵是什麼。所以,請不要再把「沙龍」的原罪,放在法國音樂家身上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sd 的頭像
    stsd

    獻給每位音樂欣賞家的 - 新 天 新 地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