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張唱片最近的詢問度很高,大家的興趣似乎都來自於那是一個「編制非常特別」的版本。其實這只是所謂的「復古版」-即以貝多芬當時的樂器與編制來演奏,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那為什麼樂團會只有二十幾個人呢?
樂團編制取決於管樂器數目,多設置一支管樂器,就得多增加數把弦樂來平衡,在白遼士之後,三管編制逐漸成為慣例,樂團人數較貝多芬時代多了一倍甚至兩倍。所以,以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配器,由二十幾個人來伴奏是很正常的。
但慣見的版本不都以五十至七十人的大編制樂團來協奏嗎?
別忘了現代演奏琴的龐大尺寸所擁有的響度,那是為了上千座席的現代音樂廳而誕生的,而此版本用的是貝多芬時代的維也納古鋼琴,或可說是一種較早期的古鋼琴,二十個人的樂團對它來說,已經相當夠份量了。
我想,真正的問題還是這個吧?「才二十幾個人,要如何表現出皇帝的氣魄呢?」大家太習慣於後浪漫的音量暴力,將之視為「宏偉」一詞在聽覺上的詮釋。貝多芬雖然晚年耳聾,但他絕不是活在想像中的作曲家,甚少人留意過貝多芬的音樂語彙有多麼精確、又多麼要求精確,我們必須從他的精確設計中發掘它的偉大。
所以,這個版本沒什麼奇怪或特別的地方,僅僅只是恢復它原來該有的面貌罷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