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族音樂協會(S.N.M.)誠然是普法戰後法國民族主義在音樂上的表現,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錯誤的解讀了這個事件。

為什麼法國一直放任巴哈、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華格納等等一系列廣義的德國作曲家們在巴黎攻城掠地、且被奉為圭臬,卻一直到普法戰後的一八七○年代才想到要提倡法國音樂?而且民族音樂協會堅持不到一兩年,就在節目中加入了外國作曲家的作品,後來更成為西班牙或俄國作品的最重要推手,讓民族兩字,成為國民樂派意涵的濫觴,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

關鍵點在,看待法國文化時,絕不可陷入狹隘的民族觀念,因為在十七世紀中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漫長時間中,歐洲即法國、法國即歐洲的觀念深植在法國人及歐洲人的心裡,法國是一個沒有民族主義的國家,既使普法戰後短暫的出現了民族主義的影子,也很快的便消失了,民族音樂協會的成員如法朗克、聖桑、佛瑞等人從未因此減少了對巴哈、莫扎特、貝多芬、華格納的讚美與崇拜!

但若以此為法國對德國文化上的臣服,就落入民族主義史家的圈套,事實上,巴黎本就是一個全歐洲菁英薈萃而成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歐洲之都,當這些真正的法國人在讚美他國人時,他們並不以為那是外國人,因為他們沒有民族主義的觀念,再者,法國的文化優勢根深蒂固,只有滿懷自信的人,能真心讚美並欣賞他人、並坦白自己的缺失,這就是當時法國音樂界的原貌。

法國的民族主義是在德國統一與美國強大之後,才誕生的。比起英國或德國,他尚未成熟到運作的階段,法國文化在台灣這種充滿民族歧視的地區之所以有貧弱的形象,正因為我們習於活在民族主義殖民式的操作底下,並被教導去認為那理所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sd 的頭像
    stsd

    獻給每位音樂欣賞家的 - 新 天 新 地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