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有種怪癖,認為資料是兩面刃,一方面能為我們在音樂密林中理出一條坦途,但卻也有侷限視野的弊端。台灣的音樂環境,從日據時代建立了不錯的基礎,一直到六、七○年代,翻譯文章豐富多樣,但台灣卻始終沒有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恢弘視野,八○年代之後,翻譯文章漸少,台灣樂評文中卻處處可見國外評論的鬼影,台北的國際化是,英文程度好的人開始自己閱讀英文刊物,網路普及對音樂環境的衝擊如同宗教改革,人人為祭司的境界看似理想美好,但絕大部分人只想得到祭司的名銜,卻未必做好為祭司的準備。反觀大陸近幾年的崛起,也從翻譯文章開始,選擇上頗具成見且雜亂無章、翻譯上亦時有訛誤,不過,對於一個初生的環境,這種活力是可觀的!但台灣呢?我看見台灣足足早跑了半世紀以上,現在卻仍在襁褓之中,專家名人,莫不異口同聲的商業主流立場為國外權威背書,對國外資訊的吸收,也並沒有在日、英文之外,擴展更多語系,還拜近年來莫名其妙的英文崇拜之賜,使日文資訊相對的沒落,成為英文資訊獨大的局面。

資訊的狹窄化,對資訊的依賴性,造就今天的台灣欣賞環境中,失去對音樂的自覺、直覺、知覺的泛泛愛樂大眾,身為一個台灣音樂欣賞者,能不感到憤慨嗎?

誠然,每個人都有他的侷限與盲點,但若每個人勤於訓練自己的體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讓這個環境充斥的不永遠是那些專家名流之見,讓這個環境百家爭鳴,多樣、活潑、富有創意,這種健康的小眾環境,才是本土文化的滋養。200604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sd 的頭像
    stsd

    獻給每位音樂欣賞家的 - 新 天 新 地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