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跟音樂有關的想法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極其興奮的,從網路上找到David Lee Roth的Yankee Rose。對我來說,86年之後的流行樂壇再沒有什麼令人驚豔的事物了。而David Lee Roth,從Van Halen 時代,他的歌就讓我非常樂在其中,86年單飛之後,第一首令人眼睛一亮的Yankee Rose,延續了Van Halen時代的表演風格,David Lee Roth個人風格卻更強烈、不、應該說是無比的強烈!小丑般、卻效果十足的七彩緊身衣造型,時而功夫、時而啦啦隊女生的踢腿、劈腿、或挺高胸部走路等惹人大笑的肢體動作,一直頂著一頭爆炸金髮的David Lee Roth似乎從不在髮型與臉部做特別的化妝,他的表情一如他的歌聲,沒有重金屬主唱竭力嘶吼吶喊的沈重壓力、不適合強烈的對比色調,而是在灼熱太陽底下五顏六色的夏日風情中、成熟雄性的求愛呼號,哈哈!Steve Vai用聲音與特技動作炫耀著他的電吉他技巧,這是永遠都看不膩的,我腦中還裝著多少那個年代中爭競著做出更技驚四座效果的眾家電吉他手們迷炫耳目的影像啊!於是,就在Yankee Rose中,讓我在沈迷於流行音樂將近尾聲之時,非常愉悅的劃下句點。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你不賣五大的CD呢?小廠的東西那麼偏…」這是我經常需要回答的問題。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布拉姆斯與他的前輩舒曼、舒伯特,這三個人的管弦樂是很類似的。其中,舒伯特顯得最有創意,技巧不足的問題也最為明顯,貝多芬並沒有給予舒伯特太多影響,而同時代的白遼士正在發展的許多新穎的管弦樂法,舒伯特也一無所知,他憑藉著天賦本能譜寫管弦樂,今天我們聽見的,都是後人大幅修改後的成品,這些修改提高了演出的可行性,但也傷害了原始的創意,比較起舒伯特小型的樂曲,他的管弦樂簡直不像出自相同的一位作曲家。舒曼的管弦樂,配器上追隨著作曲家幻想的氣質而行,舒曼毫不在意也不熟悉單純配器上的效果,卻希望以管弦樂描寫微風、田園、河流等心中想像的風景。舒伯特與舒曼都沒有實際運作管弦樂團的環境與機會,然而管弦樂法、或說音色的塑造卻是譜曲中最要求實做的技巧,故而舒伯特與舒曼的管弦樂曲中最美妙的段落,常是以一支木管獨奏輔以簡單的伴奏、不然就是和聲保守的弦樂合奏,而動人的原因無非僅是旋律與單純器樂音色間的相應。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天前拿了一些新進的K617給林哲輝,前天晚上他打電話來,激動的說這種藝術結晶怎能任之埋沒呢?是啊,我知道,而且沒人會比我感受的更深刻,每當我遇見優秀的新廠牌、新發行,心中就有一股為之奉獻的熱情,希望能將這種感動分享給每一個人,但若沒有相關的代理銷售機制,那一切都是空談,為此我甚至將整個人生的一部份都投注進去,可是,就因為無可避免的商業機制,讓單純的音樂熱情蒙上廣告行銷的質疑,特別在面對陌生的領域時,我們的愛樂者不但不具有任何好奇心,更轉而捍衛起自己固有已知的小小世界,一方面以音樂標榜,一方面又缺乏自信,音樂成為一種標籤,在這種環境裡,音樂分享的熱情反成為一種自尋煩惱。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又到了世界盃的季節,足球是我從小最喜歡的運動,我永遠記得每個陽光燦爛的周末午後,小學操場上幾十個孩子奔跑跳躍的喧嚷、叫罵與歡笑聲,高中時代,踢球的同伴少了,玩三十碼射門的遊戲都嫌奢侈,如今,沒有場地,也沒有同伴,只能守在電視前,忘懷於這方寸之間。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0/07/11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的沙龍一詞,其意涵與所象徵的階級性格皆已扭曲,再者十九世紀末沙龍形式已經式微,此時的巴黎已形成以嚴肅音樂會為主流、專注於藝術探討的環境,如前面提到的民族音樂協會音樂會與柯隆內等管弦樂團的興起,而音樂作為社交環境的陪襯,則已轉移至大歌劇與輕歌劇。而這時的歐洲,以維也納為例,無論是音樂會或是歌劇,提供上流社會社交所需仍為其主要功能,而仿自巴黎的沙龍,亦以上流社會年輕男女的社交場所而大為風行,這種沙龍更接近中文沙龍一詞予人的印象。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的詩意,除了法國人,大概就是唐宋以降的中國文人體會的最深吧!
詩與歌的確在十八世紀末興起的巴黎式沙龍之中得到氣質相稱的舞台,但這時詩的成分仍大過樂的成分,半個世紀的滋養薰陶,巴黎音樂家才掌握了以詩意入樂的訣竅。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5年4月26日晚,國家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悄悄的舉行並結束,近日諸事繁雜,無力將當晚所聽所聞訴諸文字,但想到這件事大有可能就這麼完全被遺忘於無聲,就令人寤寐之中輾轉難眠了。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拜網路無國界之賜,網路購片隱然成為未來購物的主流,甚至不少人預言傳統唱片通路將成為歷史,而由網路唱片行取代之,這日若果真來臨,那絕對是愛樂人莫大的損失,而非福氣。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方才梅薩潔一部芭蕾中的一段雙人舞吸引了我,我放下瑣事專心聽了三遍,帶著無比的愉悅,甚至不自覺的微笑著,隨著每次傾聽的愈發熟悉,不斷有新奇的片段吸引我,像個在魔法迷宮中走失,卻為那奇異景象所惑,樂而忘返的孩子,四分多鐘對許多沈溺的作曲家來說,還醞釀不足前奏的氛圍,而梅薩潔卻已轉過了無數念頭,也讓他的聆聽者樂於配合著,不費氣力的從中得到了純粹由音樂所給予的所有想像。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聽了普朗克的豎笛奏鳴曲,作曲家去世前一年的美妙作品,那躍動、撂動著各種浪漫與戲謔紛呈的幻想,一如十八歲時的傑作,沒有鄉愁,而是真正的童真。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越讓我們熟悉的事物,越能給我們有種安全感。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午前,在Sauguet的芭蕾中閱讀,聖桑管風琴交響曲慢版的幾顆音符悄悄的在心內躍動,文字思索未停,直覺輕聲哼唱主題的當兒,竟重疊上馬勒第九的末樂章,於是,一會兒是Sauguet、一會兒是聖桑、一會兒是馬勒,閱讀繼續著。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錄,是指CD等以數位方式存放資訊的音樂媒介出現之後,將類比音樂資訊轉換成數位音樂資訊的過程,在八○年代數位錄音普及之前,以類比方式錄製的所有音樂資料,在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之前,都必須經過轉錄。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今天我心血來潮,找出了泰綺思。只想聽聽那段動人的冥想曲,我常戲謔的稱它為「從良心境」,但其實,我相當喜愛著它。它是如此隨性又輕佻地玩弄著聆聽者的愁思…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d

1962年,音樂家Carl de Nys與名錄音師夏蘭,這兩位教會音樂狂熱份子的合作,成就了許多偉大的宗教作品錄音,包括錄製於巴黎聖母院的法朗克巨構「八福」,使用十名獨唱者、合唱團、管弦樂團、與兩座管風琴,八百年前,正是在在同一個殿堂中,古典音樂的幼苗萌發了。

s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